Search


去年底寫的這篇遲遲未放上部落格。大概在一年多前我就開始關注這檔展覽,對於展覽概念很有興趣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去年底寫的這篇遲遲未放上部落格。大概在一年多前我就開始關注這檔展覽,對於展覽概念很有興趣。然而,最後結果並不如預期的好,策展上的失誤導致整體有些失焦,可惜了這五十對藝術鴛鴦精彩的作品。

「現代伴侶:藝術、親密和前衛」一展由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(Barbican Centre)與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梅斯分館(Centre Pompidou-Metz )共同策劃,展覽涵蓋將近五十對愛侶,帶領觀者從繪畫、雕塑、書籍、書信、攝影、文獻等六百多件展品中,探索他們在藝術上的合作以及作為催化劑的親密關係,如何造就現代藝術的璀璨。

除了那幾對舉世聞名的藝術圈愛侶,我個人較喜歡「布倫斯博理文團」(Bloomsbury Group)、PaJaMa、克勞德‧卡恩(Claude Cahum) 與馬歇爾‧摩爾(Marcel Moore),他們的愛情羈絆和創作動搖「伴侶」一詞的傳統定義,呈現他們在大時代變動下,對藝術、婚姻與伴侶關係的解放。

卡恩與摩爾的故事講述了展覽想說的一切。她倆相伴一生,在半姐妹與半戀人的身份下打破社會禁忌,作品皆是她們對政治身份、性別意識以及自我認同的探索。她們雖與超現實主義團體有來往,卻從未真正身在其中,強烈拒絕成為男性主導論述的一部份。二次大戰期間,卡恩與摩爾透過藝術反抗法西斯主義,因而雙雙被捕入獄,最後雖死裡逃生,卻也因此嚴重影響了健康。1954年,卡恩在法國去世,摩爾活到80歲,以自裁離開人世。兩人共同被葬在她們居住的澤西島,墓碑上銘刻:「猶太人 、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、同性伴侶、現代藝術家、現代女性。」,標誌這對現代伴侶畢生對藝術、政治、自由的追求,以及她們生同衾,死同穴的愛情。

本文刊載於《藝術家》雜誌523期,2018年12月號。
#現代伴侶 #展覽評論 #moderncouples

題外,泰德美術館今年將推出Dorothea Tanning和Dora Maar回顧展,這很令人期待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以另一種敘事方式觀看藝術、城市與文化。
View all posts